黃金糞土藝術渣

  美媒《紐約時報》文藝版甚少談及中國,最近一次講民國陪都重慶故宮珍寶拾遺之事【註一】已逾週。而昨日關於廣州新張歌劇院的篇幅【註二】,卻是與「榖歌中國續牌」新聞同載於商務版。詳閱得知,此文乃探討西方藝術應如何在中國大陸市場牟利。其實可想而知,最大難題莫過於華夏民眾普遍認為藝術不花錢更好。事實上,大陸會認同藝術之商業價值(Business Value of Art)的普通觀眾,多屬新興小資及中產階層(Bourgeoisie)。藝術恐怕更多作為買得起的品味符號(Affordable Taste Signifier)而存在。

破謬 思維

  姑且先勿論東西方美學觀念(Aesthetic Conception)之大相逕庭,國人對莎翁(William Shakespeare)或歐陸歷史了解無疑有限。而就是中華千年文化之古典藝術亦厄運難逃。舉通俗影視文學為例,近年時有人耗巨資作新三國、新西遊、新紅樓諸類,卻多無過人之處。而一眾看客又僅熱心於情節忠實原著與否,少有關心所謂藝術表現有無創新突破。拿吳宇森(John Woo)導演之電影《赤壁》(Red Cliff)來說,戲中刻劃君子情懷頗有韻味,就算有失史實亦非離譜。懷舊和守舊僅一線之隔。又試想崑曲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(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)仙班,光靠政府砸錢有屁用。更需有白先勇(Kenneth Hsien-yung Pai)等有識之士積極改良出如《牡丹亭》青春版,方可傳承。

  自文革及資本化以來,華夏文藝早是瘡痍滿目。遍地黃金或成功名,卻未必砌得起半點藝術。社會又何必強求洛陽紙貴呢。


註一:詳見〈紐約時報〉二零一零年七月七日C1版面
註二:詳見〈紐約時報〉二零一零年七月十日B2版面

  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二手稿書於星洲

Share Your Opinion